您好,欢迎来到仪器交易网!手机版|本站服务|添加收藏|帮助中心
当前位置: 仪器交易网 >资讯 > 技术资讯 > 东南大学发现纳米金属在常温下塑性形变

东南大学发现纳米金属在常温下塑性形变

时间:2014-10-15 点击数:820

导读:科幻大片《终结者》中,液体机器人无论遭受什么袭击,被打穿后最终还是会恢复原形,真是不可思议。这并非是明日科技。近日,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悉,该校孙立涛教授研究团队发现,在极小的纳米尺度下(小于10纳米),普通的固态金属在挤压、拉伸等外力作用下,会像揉面团那样柔软,甚至像液态那样任意变形;更为奇特的是,外力撤除后,还可以恢复原形。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孙立涛教授团队发展了一种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并基于此在国际上首次观察到10纳米以下固态金属银颗粒在室温下的类液态行为。

  科研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宏观的金属材料的变形机制通常遵从经典的位错滑移和孪晶变形理论。然而,到了极小的纳米尺度,金属表面原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变形机制越来越受表层原子的运动影响。我们都知道,表层原子是很活跃的,纳米金属就仿佛穿了一层水膜一样的外衣,一旦受到任何外力,“水膜”一样的外层原子就会呼啦啦先运动起来。这时候,纳米金属就兼具了固体和液体的特性,在挤压后,表层原子迅速移动,形成了新的表面层。

 这种变形机制会带来一个特别的后果,那就是当撤除挤压时,这层活跃的“水膜”分子又会呼啦啦往上跑,以降低表面能,直到把金属颗粒恢复原形。这样,就出现了实验中观察到的那神奇一幕,不论怎么挤压,金属颗粒最终都会恢复原形。

 科研人员把这种可以恢复原形的塑性行为,叫做赝弹性。

 这种奇特的纳米颗粒塑性形变,超越了传统的金属物理中位错等缺陷导致的塑性形变理论,在变形的整个过程中颗粒内部始终保持着完好的晶态结构。这一发现暗示,随着金属颗粒尺寸减小,经典的Hall-Petch规律中“越小越强”不再适用,会逐渐过渡到“越小越弱”。

  这种神奇的赝弹性,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神奇的结果。例如,可以制造出无论怎们变形都可以复原的金属关节,具有记忆功能的存储器件,打不穿的金属防弹衣,甚至还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终结者》液体金属机器人。

  同时,这项工作对于如何维持下一代纳米电子器件中的互连线和电极的稳定性,以及如何实现超小尺寸的纳米加工工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随着现代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中金属互连线以及电极的特征尺寸正在向10纳米逼近。在这样小的尺度下,作为基础框架的金属形态是否还能像块体材料那样稳定,科学家以前并不清楚。现在新的问题是,证实了纳米金属颗粒塑性形变的现象后,如何保障在如此小尺度下电子器件物理性能的稳定性?这一问题向现代集成电路产业提出了新理论和技术的挑战。

  据悉,这项工作是东南大学传统电子学科与新兴纳米领域的交叉与融合的结果,得益于学校长期对基础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支持与重视。孙立涛教授课题组近年来依托原位透射电子显微学技术,已经在微纳米器件、新型二维材料、纳米金属变形机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10月12日,这项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材料》上,并被评为封面文章。

上一篇:Toumazou教授获英国2014年法拉第奖章

下一篇: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在京成立

网友评论0条 [查看全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交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交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交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